老是覺得餓? 身體缺這些會吃不停!
為什么吃過東西還是感覺餓?不當的飲食和生活習慣,都會讓你誤以為自己很餓而吃不停。更要留心,這可能是疾病的預兆。
太咸、太甜、缺蛋白質 都會增加饑餓感
吃重咸,除了增加高血壓風險,也會刺激食欲,導致饑餓感。2016年《營養期刊(The Journal of Nutrition)》的研究指出,高鹽分的食物導致人體消耗過多能量,對高油脂食物的食欲大增,無形中吃下更多熱量。調查顯示,食物里的鹽分,近乎一半來自于加工食品。
食物含糖越多,也會讓你一直想吃。英國和比利時的研究顯示,一天40克的果糖,就會讓身體分泌更多的饑餓素(ghrelin),加速胃部清空食物的速度。
(吃太甜,會刺激身體分泌更多饑餓素。)
那選擇低糖或無糖食物,就能高枕無憂了嗎?要注意這類食物使用的人工甜味劑。《細胞代謝(Cell Metabolism)》期刊的研究指出,人工蔗糖素(sucralose)會增加饑餓感,刺激想吃東西的欲望。
豆魚蛋肉奶等蛋白質吃不夠,也讓人容易餓。蛋白質是人體細胞的主要成分,提供的胺基酸供給養分、促進身體復原,并增加飽足感。研究指出,兩份熱量相同的早餐,吃下富含蛋白質早餐的人,午餐攝取的食物量,比蛋白質吃不夠的人要少。吃富含蛋白質的人,也減掉較多體重,較無饑餓感。
(每天攝取充足的豆魚蛋肉奶類優質蛋白質,供給身體養分,有飽足感。)
荷爾蒙干擾 增加饑餓感
包括饑餓素、瘦素(leptin)、雌激素等荷爾蒙,都會影響人的食欲。嚴格限制卡路里攝取的減重族,有時反倒會刺激饑餓素的分泌,導致一整天都很餓。一天減少的卡路里不宜過多,以500卡為上限。或是每天減少攝食300卡熱量,搭配可消耗200卡的體能活動。
瘦素是吃飽時所分泌的荷爾蒙,讓我們不再進食。如果體重過重,體內會對瘦素產生阻抗作用,無法產生飽足感,而需要更多食物。雌激素是保護女性身體的重要元素,但到了更年期卻減少分泌,導致影響食欲和體重增加。
讓人更餓的生活習慣
包括水喝不夠、餐前喝酒、生活與心理壓力,以及睡眠不足。印度一項研究指出,每天在三餐前多喝500cc的水,8周下來體重可減少1.44公斤,BMI減少0.58,而且食欲也跟著減緩。
(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,睡眠充足、減少壓力源)
哺乳、藥物影響食欲
哺乳的媽媽,食欲和食量都會增加。一般建議哺乳媽媽每日要多攝取 450到500卡的熱量,以滿足母體和嬰兒的營養需求。
有些藥物治療會影響身體的新陳代謝,改變大腦對食欲的判讀。如抗抑郁藥物、抗精神病藥物、類固醇等,讓服藥病人的食量比平常大。
經常性饑餓 透露疾病預兆
常感到饑餓,可能和疾病有關。常見的是甲狀腺亢進和第2型糖尿病。
甲狀腺亢進會加速新陳代謝,常見的癥狀包括:心悸、手抖、怕熱、流汗、緊張、體重減輕、排便頻繁、失眠,以及異常的饑餓感。多數甲狀腺亢進病人的體重減輕,少數則因為吃太多而體重增加。
第2型糖尿病因為胰島素分泌異常,血液中的糖無法被細胞利用,導致身體能量不足,缺糖訊息不斷刺激大腦,產生饑餓感。其他的癥狀還包括:口渴、多尿、視網膜病變、傷口愈合變慢,體重減輕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