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明明喜歡工作,卻覺得上班讓體力透支、精神不濟,怎么補眠也沒用?職場壓力造成的工作倦怠(Burnout),今年已經被世界衛生組織WHO正式列為疾病指標。過去你認為的工作常態,現在可能都是對身體健康的威脅。
總是覺得倦怠、怎么也睡不飽
WHO的《國際疾病與相關健康問題統計分類(ICD-11)》,認定倦怠是「身體精力的減少與耗盡」。進駐企業的社工師懷德琳說,這些員工即使過了一個周末,回來上班還是沒充飽電。「這是一種被掏空的感覺,即使不是上班時間,和朋友家人在一起時也提不起勁。」
失去工作的樂趣

雖然每天還是按時上班和執行任務,但如果忘記工作的初衷和熱情,員工的倦怠感也會加重。「工作的動機不是出自于樂趣和甘愿付出,僅為了完成而做,也容易造成心理倦怠。」懷德琳說。
對工作產生負面情緒、或容易憤怒
當工作倦怠來襲時,生活也變得不再有趣,連人生都會失去目標。「這會反映出一種態度:努力工作也無法讓人生有所改變。」心理學家布萊德福(Joy Harden Bradford)說,在不鼓勵員工創新和學習的職場環境里,員工特別容易產生倦怠感,因為少說少錯、多做無益。
(世界衛生組織WHO五月正式將工作倦怠列為疾病指標。)
工作表現不佳
工作效率也是倦怠感的評估指標之一,包括經常性缺班、職務變動,和不在乎工作表現等。「同樣的任務要花更多的時間完成,代表員工的注意力、體力、以及工作情緒有異狀。」
常請病假
試圖抵抗倦怠感而按時上下班的員工,往往會出現生理不適感。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心理學教授馬茲萊許(Christina Maslach)在研究中指出,頭痛、腸胃功能失調、肌肉緊繃、睡眠失調,和高血壓等,代表員工已經出現工作倦怠的早期癥狀,如果不及時處哩,將會影響健康狀況。
員工的工作能力與健康狀況各有差異,透過職場的健康管理機制,有助減緩員工的職場壓力與工作倦怠感,重新找回對工作的熱情。
自我覺察:放慢腳步、尋求心理咨詢協助
(重新調整工作與生活的比重,有助于減少工作倦怠感。)
留心你的倦怠感一旦多于開心的時間,那就是該檢視生活型態、調整步伐的時候。「調整不是指換個工作,因為每個職場都會有類似的壓力,問題在于你自己。」
布萊德福說,如果成就感絕大多數來自于工作,應該重新調整工作與生活的比重。「讓自己抽離工作領域、從事非關工作的興趣和活動,像是學外語、樂器、運動等,這樣的成就感不亞于工作。」
布萊德福建議,記錄下每天的心情變化,更了解自己的心理歷程,也做為修正生活節奏的參考。必要時可尋求心理師的協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