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許多人有失眠困擾,想透過各種方式來解決,穿戴裝置就是其中之一。但真的有用嗎?
醫生:穿戴裝置不一定是睡眠利器
現下許多穿戴裝置如手環、手機APP能記錄心率、深層睡眠時間、睡眠周期等,宣稱能幫有睡眠問題的人改善睡眠品質。但已經有許多睡眠專家提出警告,這些APP和穿戴裝置所提供的資料并不準確,甚至可能加重失眠癥狀。
其實,把手機放在床邊本來就是睡眠專家眼中的禁忌,而對某些人來說,過度把注意力放在數值上,因此害怕深層睡眠不夠、是不是身體出了問題,反而會讓人焦慮,而讓失眠更嚴重。有科學家稱呼這樣的癥狀是「睡眠矯枉過正」。
研究員之一,美國猶他大學行為睡眠治療計劃主持人巴隆(KellyBaron)也有使用穿戴裝置,但她注意到越來越多人抱怨裝置的數值不準確,深層睡眠的計算每個人都不同。
「人們太過把注意力放在數值上,害怕深層睡眠不夠、是不是身體出問題了?」巴隆說。這個研究發表在《睡眠醫學( Sleep Medicine)》期刊中。
(用穿戴中置監測睡眠品質,反而有可能讓睡眠問題更嚴重。)
在某一個案例中,研究者發現失眠的人為了想讓裝置顯示好的數值,而在床上躺久一點,失眠的情形卻更嚴重;同時也發現,即使告知他們數值是錯誤的,這些人也很難被說服不使用。
針對這個問題,有醫生指出,穿戴裝置的數值精確度當然不如睡眠中心的儀器,但優點是方便和居家檢測,尤其是容易認床的人,在睡眠中心反而會睡不太好。穿戴裝置還是有用的,但心態上必須調整,太過于在意反而有害,因為很多失眠者的問題就是出在太在意了,但越在意越睡不著,造成惡性循環。
也由于精準度的問題,這些產品其實只能當作參考,「這些宣稱可以紀錄睡眠的手機APP或是手表等裝置,精準度還不夠,距離臨床研究上的評測還有誤差,尤其睡不好的人誤差會越大。」醫生說。為了精準度不夠的儀器害自己的心情上下起伏,得不償失。
因此,睡眠紀錄最好是搭配記錄當天的生活情況,例如睡得特別好或不好的那一晚,當天是否有喝咖啡、茶、酒,喝多少?何時喝?有沒有發生特殊事件?白天是否有小睡……等,透過與白天情況對照,來找出哪些原因會讓自己睡得好或不好。
即使數值不好也不用太緊張,如果持續一個星期以上都睡不好再找專家咨詢就可以。很多睡眠問題是靠儀器無法看到全貌的,如有睡眠問題應先至睡眠專科求診。
(睡眠紀錄要搭配紀錄當天的生活情況,例如飲食,從中了解問題。)
此外,監測數值好壞并不代表身體好壞,穿戴裝置的用途是自己跟自己比,并非診斷,「例如上周平均都睡7小時,但這周看來只睡了6小時,顯然有哪里不太對,從這里就去觀察思索,這周的情況有哪里比較特別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