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將帕金森病與帕金森綜合癥以為是一種疾病。但是其實我們所說的帕金森綜合癥與原發性帕金森病不是一回事。帕金森綜合癥常繼發于某些神經系統的其他疾病,包括腦血管病、腦外傷、顱內炎癥、腦腫瘤,或是由毒物、藥物所惹起,故又把帕金森綜合癥稱為“繼發性帕金森病”。

而帕金森病又稱特發性帕金森病,也稱為震顫麻痹,是中老年人常見的神經系統變性疾病。65歲以上人群患病率為1000/10萬,隨年齡增高,男性稍多于女性。該病的主要臨床特點:靜止性震顫、動作遲緩及減少、肌張力增高、姿勢不穩等為主要特征。

從疾病的特征上來講,帕金森綜合癥在任何年齡階段都會有患病的可能,不像帕金森病患者通常在中老年起病。臨床上帕金森綜合癥除了具有和帕金森病相同的表現,如運動遲緩、表情凝滯、肌張力增高、震顫等以外,常常還有原發病遺留下的表現,如癲病、偏癱、頭痛、共濟失調、眼球運動障礙、言語不清、體位性低血壓、癡呆等。帕金森病病因迄今未明,因此也很難預防。
今年8月,京都大學iPS細胞(iPS細胞是將一些多能遺傳基因導入皮膚等細胞中制造而成。讓普通體細胞“初始化”,使其具備干細胞功能)研究所高橋淳教授所帶領的研究團隊發表研究成果:表示目前確認,利用人類iPS細胞制成的神經細胞,植入患有帕金森病的猴腦內后,發現帕金森的癥狀有所減輕。這將可能成為劃時代的醫療進步。高橋淳教授所帶領的研究團隊預計將從明年開始,實施植入患者腦部的臨床試驗。
多巴胺是一種神經傳導物質,用來幫助細胞傳送脈沖的化學物質。這種腦內分泌主要負責大腦的情欲,感覺。將興奮及開心的信息傳遞。帕金森病由于腦內制造多巴胺的神經細胞減少,從而導致手足震顫、身體僵硬的疾病。目前推測日本國內約有15萬名帕金森病患者。雖有藥物及在腦內埋藏電極的治療方法,但尚未發現遏制神經細胞減少的方法。

高橋教授所帶領的團隊利用人類iPS細胞,制作出生產多巴胺的神經細胞,植入患有帕金森病的食蟹獼猴的腦內。通過2年時間,持續觀察7只食蟹獼猴的活動。結果顯示帕金森整體癥狀得到改善,震顫減少且活動時間增加等。還通過腦內畫像分析確認多巴胺分泌有所增加。
帕金森病是一種慢性進展性疾病,目前無根治方法,多數患者發病數年仍能繼續工作,也可迅速發展致殘。疾病晚期可因嚴重肌強直和全身僵硬,終至臥床不起。死因常為肺炎、骨折等并發癥。京都大學的這項研究對于推動帕金森病的治療可謂是劃時代的意義!